摘要:湘桂黔边区是我国苗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也是我国苗族人口集聚大区。这里苗族发展历史悠久,苗族文化底藴浓郁,苗族语言、文字、歌舞、服饰、饮食和建筑习俗等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生活在这里的苗族先民历经三苗古国和春秋战国重大变迁后,逐代向西向南迁入西南地区尤其是武陵山区定居,既传承了黄河长江中下游及江南水乡的传统建筑技艺,又开创了西南山区重檐木质卯榫结构建筑风格,形成了稳重、典雅、均衡、美观的苗族建筑品质,具有重要的历史教育、文化艺术和经济社会价值。
关键词:湘桂黔边区 苗族 传统建筑文化
一、湖南城步古今苗族建筑文化
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是我国苗族的发祥地之一,她像一颗绿色的明珠,镶嵌在我国南方的湘桂黔边陲。城步历史上为楚越相交之域,有“楚南极边”之称,位于湖南省西南部,沅江支流巫水河上游,东临湖南新宁县,南接广西资源县和龙胜县,西邻湖南绥宁、通道县,北毗湖南武冈市,县域总面积2647.07平方公里,辖13个乡镇场,共有苗汉侗瑶等24个民族,总人口30万,2016年全县GDP达36.37亿元,财政总收入4.28亿元。
(一)古代城步苗族的建筑文化
城步苗族自治县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这里居住,这些土著民族为原始族群的骆越人。城步至今保存有西岩镇花园里新石器时代遗址、兰蓉乡报木坪村瓦罐窑遗址。至秦代,秦始皇发兵10万屯古田(今城步十万古田),说明秦代时城步已很繁荣,至今保存有十万古田古建筑遗址。新石器时代后,人口不断迁入,逐步繁衍发展。从汉代开始,随着苗族的大迁徙,苗族的一支由江西经湖南宝庆(今邵阳)、武冈迁入城步落籍,与原来生活在这里的骆越人融合,成为现今城步苗族的先民,并迎来了城步苗族发展的鼎盛期。杉坊、铺头、清溪、大竹坪、丁界、京凉、大叶头、温塘等地苗族古村落就是那时遗留下来的古建筑遗址。
这些古建筑大都处于城步县城以北地区,负有颇高的历史价值,是城步苗族先民在这个地区生存发展的见证。现存花园里、瓦罐窑遗址,见证了城步原始部落先民的居住痕迹。县城南隅的利济门,前身是三国时代的诸葛城。当年诸葛亮统领蜀国大军南征平蛮,驻师巫水北岸,筑城为寨,施法驱瘴,留下了至今难解的神奇遐想……到了唐末五代时,诚微州首领杨再思以飞山为中心,割据今靖州、城步一带,史称“飞山蛮”,自称飞山令公。马殷占据湖南后建立楚国,杨氏挟地归附马楚,将其地分为十峒,分封给他的十个儿子,其三子杨正修居城步赤水峒,现今杉坊村仍保留有杨正修所居“老屋场”。现存杉坊、铺头、大寨、金塔、大叶头等古村落就是那个时代遗留下来的。铺头古村落是一座千年古苗寨,拥有木砖结构四合院等古民居上百座,青砖黛瓦,飞檐翘角,简朴雅致,古色古香。宋元明清时期,这里是武冈、新宁、城步经此过绥宁赴贵州、四川等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酒肆当铺、药店旅馆、琳琅满目,极尽繁华,是湘西南地区颇富盛名的商贾重地。古商铺至今保存完好。元朝至元四年(1267),杨再思的第六世孙杨应魁,携家人至清溪定居,逐年修建了大量四合院落和龙拱桥、清安桥、拦河坝、引水渠、商铺等公共建筑。这里政通人和,商业繁荣,地方发达,成为全县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明崇祯五年(1362),钦命太僕寺少卿、湖南巡按监军监察御史杨乔然由京奉旨还乡祭祖,又在这里修建了杨氏官厅,保存至今,成为我国西南地区杨氏一族前来寻宗祭祖的“圣地”,被湖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南方杨家将文化艺术之乡”称号。
而在县城巫水河以南地区,保存了大量城步苗族先民修建的“徽式建筑”和“干栏式建筑”。“徽式建筑”以“蓝玉故里”、羊石田、易家田、大坪寨古民居为典范,“干栏式建筑”以桃林、大寨、茶元、金东、城溪、腊里、卡田、新寨和侯家寨等地古民居为杰作。“徽式建筑”一般修在苗族人口集中聚居的山麓、河坝或田坝边,地势平坦开阔,水陆交通发达,苗民以族长、酋长为中心构建住房,少则三五十户,多则二三百户,形成团寨,气势壮观。城步青砖瓦屋建筑始于明代。明初,朱元璋为抚平战争创伤,发展生产,恢复经济,大力实行“江西填湖广”的移民政策,从受战争影响较小的人口大省江西移民战争重灾区湖广地区,城步是江西移民安置重地。迁徙城步的这批江西移民带来了“筑砖屋为居”的建筑文化,而这批移民的后裔则逐步演化为苗民。
据“陈氏族谱”记载,明洪武年间,陈汉彪三兄弟自江西迁至湖南,在湖南新化、绥宁和城步各居一处。陈汉彪举家沿巫水河而上至羊石田时,发现这里四面环山,地势开阔,河流淙淙,山清水秀,便在这里留步安家,繁衍至今。至解放前夕,羊石田共有古民居300多座,全部木砖结构,青瓦黛墙,青石板道路,鹅卵石地面,屋与屋之间有防火墙相隔。到乾隆年间,其后人陈通福再溯水而上,开辟了易家田苗寨,建筑了城步最繁华的黄金大码头。易家田是巫水河上游第一大渡口,明清时期,城步五峒四十八寨的木材、薏仁(六谷)、生漆、桐油等苗族特产,都经此码头装排,运往洪江、武汉乃至上海,而城步苗胞所需的工业生产生活用品,再溯河带回易家田,发散至各处苗寨。易家田保存至今的四合院落,建筑精美,重檐飞宇,宽敞亮丽,高耸的鳌头直指蓝天,一排排标注了“康熙卅年”字样的青色檐瓦,向世人宣示了它的古老庄严。羊石田、易家田古村落中那一片片长达2-3米的青石板条石,就是当年放排工们从洪江、绥宁等地溯流而上用木排运回城步的。矗立在村口的石砌“惜字炉”,一幅幅精美大器的石雕,如“天官赐福”“麒麟送子”“犀牛望月”“雷公镇龙”等等,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以其高超的艺术性,向世人展示了易家田古码头的商业文明。那绕村而过的一湾巫水,至今还在欢快的吟唱她曾经为城步苗乡水运交通事业做出的贡献。
在城步众多的苗族古建筑中,“蓝玉故里”更是充满了神秘感和悲凉感。明朝开国大将、梁(凉)国公蓝玉于元朝至元六年(1340)出生于城步扶城峒(今丹口镇),其父蓝春应与同乡李十一(明黔宁王沐英的祖父)参加了反元大起义,兵败后被充军到安徽定远。在安徽,年少方刚的沐英和蓝玉加入了郭子兴的红巾军,投入朱元璋麾下,凭赫赫战功成为朱明王朝的开国勋臣。后蓝玉被锦衣卫诬告谋反,诛灭三族,其侍妾匿于黔宁王府逃过一劫,生遗腹子昌建。明成化年间,“蓝狱”禁网渐开,黔国武僖公沐淙见昌建子孙发达,令其回祖籍城步扶城峒,并行文城步县府给予关照。明隆庆五年(1571),昌建举家迁回城步后,择址在扶城峒太平村修建了一座砖木结构的四合院,三正四横,呈长方形,占地总面积1300平方米,中轴线从前至后,分为戏楼、中堂、主堂。戏台四排三间,是看戏娱乐的场所;中堂是议事的场所;主堂设立神主台,正中间置蓝玉的高大塑像,侧有沐英和常遇春画像。之后又陆续修建了观音阁和太平桥。蓝氏宗祠至今存世450余年。
(二)当代城步苗族的建筑文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城步苗族与全国苗族一样,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真正成了苗乡大地上的主人。苗族建筑事业迅猛发展,苗族人民居有其所,公共建筑适应了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
民居建筑迅猛发展。虽然苗族人口增长较快,但家家户户都修建了住房,实现了居有其所。县城以北地区普遍以砖瓦房为主,两层结构,红砖青瓦,朴素大方。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民居建筑走向时尚美丽,一座座别墅拔地而起,钢筋混凝土全框架结构,二至四层居多,高达七八层的不少,上盖红色、绿色或黄色琉璃瓦,外贴白色、灰色或红色瓷砖,大门窗,小阳台,在山水田野间威武雄壮,耀人眼目。而县城以南地区的苗侗同胞,仍喜建传统的木质房屋,一楼水泥地面,木柱卡砖,二楼以上全木板住房,青瓦盖顶。近20年来,国家实行易地搬迁扶贫政策,很多高山苗胞纷纷搬出大山,择址乡镇或村居治所附近或公路沿线,建起了一栋栋漂亮别墅,添置起彩电、冰箱、空调、太阳能,甚至摩托、小车,过上了舒适的苗乡“土豪”生活。也有些苗胞故土难离,依然选用优质木材修建新型“吊楼别墅”。丹口镇泮水村一吴姓村民,多年在外打拼,事业有成后,拿出积蓄在家乡拆除老屋,斥资100多万元,按苗族习俗修建了一座一正两横两层高的吊脚楼,琉璃瓦屋顶,雕花门窗,彩绘板壁,现代卫厨,地下车库,是全县最气派的一座“吊楼别墅”,其造价远高于钢混别墅。丹口镇桃林村近十年间利用省发改委驻村扶贫的机遇,家家户户集中连片修建三至五层高的现代吊脚楼,飞檐翘角,油漆板壁,镂空花窗,多层迴形走廊。一楼是杂房,养禽畜,建卫生间;二楼开食堂饭店,接待来往宾客;三楼四楼做包房厢间,供客人居住。整个村庄近百户人家,光爽亮丽,气派辉煌。村道种植了观赏性桃树,迎春怒放,蜂舞蝶飞,人面桃花相映衬,小桥流水醉苗乡,好一个热闹非凡的世外桃源。
公共建筑造福苗胞。新中国成立后,城步的公共设施建设发展很快,大力造福于苗乡人民。行政机关、学校、医院、桥梁和公共场馆建设遍布苗乡。上世纪末,城步苗乡山寨最漂亮的建筑物是中小学校。进入本世纪以来,城步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方针政策,加大民族文化建设投入,尤其在城市扩容提质和新农村建设中,注入了更多的苗族文化元素。县人大常委会专门制定了《城步苗族自治县民族建筑条例》,出台了实施细则,规定新建住房必须设计苗族建筑文化元素,由县规划建设局免费提供设计图纸,对建成的苗族文化建筑物按实给予奖励。同时在异地搬迁、新农村建设中全部实行民族建筑工程,新建乡镇机关、学校、卫生院、村委办公楼、招呼站、桥梁等,都要建成苗族建筑风格。县人民政府共投入5亿余元,建成了荣昌风雨桥、民族文化体育中心和城南公园,对县城主干道儒林大道十里长街进行了民族工程改造,使县城儒林镇充满了苗族生活气息,飞檐鳌头,垂廊吊柱,雕花窗棂,八角牌楼……晚上彩灯竞放,色彩斑斓,楼宇亭台间龙凤呈祥,蝴蝶纷飞,行云流水,曼妙无比,虽是苗乡小城,胜似人间仙境……
二、城步苗族建筑价值分析
(一)城步苗族建筑有着厚重的历史教育价值
城步现存的古民居古村落是城步悠久历史的活化石。对这些古民居古建筑加以妥善保存利用,可以揭开城步的发展历史,破译古代民居的建筑文明,揭开城步各族人民的生存发展密码。如至今保存完好的县城利济门,就是城步县城最早的建城依据。《城步县志》(同治版)、《城步县乡土志》(光绪版)记载:“熙宁八年,立城步砦。城者,言有故城也。故城即城步南城,见《方舆纪要》,一名诸葛城。相传诸葛武侯征蛮经此。”三国蜀汉建兴三年(225),诸葛亮率领大军南征九溪十八峒,驻军城步雄溪北岸,因当时雄溪无桥无舟,将士们只能涉水过河,渴饮河水,以致不少士卒腹痛难忍,上吐下泻,无法行军作战,诸葛亮只好在河北岸修筑土城,安营扎寨。每到夜晚,将士们都隐约听到河中传来悽厉哭声,而哨兵举火观望时,哭声又止,并无人影。久而久之,扰得蜀军不宁,军心涣散,战斗力全无。为解开此谜,安抚军心,诸葛亮深入蛮首家中询问,得知此河叫雄溪,河之北属荆楚地界,河之南属骆越人地界,河水是从楚越地界的古田山上流下来的。当年秦始皇派十万大军征岭南,与当地蛮人和骆越人大战,死伤数十万,血流成河,尸首枕藉,以致溪流悉数被染,阴魂不散,河水不可饮用。而居于巫水河南岸的蛮人,历代皆有巫师施傩祭法,祀神驱疫,因而河水澄清,可直接饮用。真相大白,诸葛亮急令帐下备好三牺大礼,在北岸立下祭坛,摆好香案,面向雄溪行傩施法,祭奠冤魂,驱除厉鬼,终使雄溪恢复了安宁。不日,将士们恢复了体力,诸葛亮挥师南下,收复了九溪十八峒。从此,城步县城南门,便被称为“诸葛城”……此外,杉坊、铺头、金塔、清溪,大连、太平、三排、城溪、茶园等等苗族古村落,无不留下了苗族先民在这里开荒拓土、开发城步的痕迹,千年苗寨,万世遗风。
(二)城步苗族建筑有着高超的文化艺术价值
文化是建筑的灵魂,能够为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灌注生气。苗族建筑形成了稳重、典雅、均衡、美观的空间美学风格。城步苗族建筑尤其是古建筑,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艺术价值。
居于县北平坦开阔地带的苗族同胞,大都建筑宽敞亮丽的四合院落,这种四合院一般以矩形、方形庭院四面修造房屋,每座房屋之间用走廊连结起来,各房屋的外墙形成对外封闭式的“马头墙”,连窗户都不开,以便防火防盗。院内设有小天井,用于采光和聚客。天井的地面用鹅卵石铺成圆形、柳叶形图案,美观大方。院内置有石碓、石磨、炼武石、旗杆石,保留了苗族先民惟耕惟读的生活方式。四合院的正屋最为讲究,六扇堂屋门精雕细琢,上半部雕饰花窗,花窗镂刻了花鸟虫鱼图案,龙凤呈祥、蝙蝠送福、鹿葺含芝等图案寓意深刻。下半部为平板,起保护遮拦作用。中间隔板雕刻有福、禄、寿、禧等文字及花草图案,精美秀气,体现了苗族先民对追求吉祥如意、平安幸福生活的向往;堂屋正面墙上设置了家先神龛,精心雕刻了“天地君(国)亲师位”牌匾,以及地方神祇牌位,设置了香檀,悬挂具有教育励志意义的对联,神秘古朴,庄重肃穆。四合院的大门叫“槽门”,设计十分讲究,呈八字形,有三至五步台阶,精修了门额、对联,槽门屋顶重檐翘角,雕栋画梁,端庄稳重,气派非凡。大户人家门口还有石狮、石虎或麒麟守卫,练武人家还有下马石、旗杆石。这些建筑具有鲜明的地方传统特色、浓郁的民族风情和乡土气息。这些古民居的建筑结构、牌匾画幅、装饰雕刻,让我们领略了明清时代的精神符号。
城步县城以南地区的苗族建筑,与县城北方地区的建筑气派截然不同,南部地区苗胞住在深山老林,地理位置逼仄,平坦土地大都用于种田,只能选择山腰山顶建房。受地理条件的限制,这里的苗族建筑都是木质材料,大都为三层重檐木质卯榫结构,一般是四排三间,也有一正一横或一正两横的,向空间延伸发展,形成半边多层的吊脚楼,城步苗族称为“架寮”、架舍”、“干栏”,正屋小的为三柱五瓜,一般五柱七瓜,多的有五柱九瓜,七柱十一瓜。这种吊脚楼设计精巧,横屋和正屋配置合理方便,枋柱之间不用钉铆衔接,而以木榫相扣。楼屋一般为四层,最底层的下楼用于圈养猪、牛、羊、鸡、鸭、鹅等禽畜,或堆放柴草粪肥。正屋中楼的中间叫堂屋,左侧为茶堂,右侧为住房;横屋中楼为子女住房或客房。正屋上楼为仓库,储放稻谷杂粮,摆放石磨、风车、谷桶等;横屋上楼为子女住房,外有走马栏杆,用于姑娘绣花、缝衣,也可观赏风景,对唱山歌。正屋顶层是天楼,用于置放杂物。一般富有人家还会在中楼木柱上雕刻龙凤图案,横枋上雕刻龙头象头图案或“福禄寿禧”字样。窗棂镂刻花鸟虫草如“鹿衔灵芝”“喜鹊衔梅”“蝙蝠送福”等寓意深刻的图案;人物图案如“彭祖柱杖”、“孟母教子”、“观音送子”、“关公坐堂”、“令公出征”等,栏杆上也拼花饰凤,无不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体现了苗族匠人的高超手艺和浓郁的文化底蕴。
城步苗族的公共建筑,更为讲究艺术性。桥梁是公共建筑的杰作,以长安营镇为例,镇内古桥有大寨回龙桥、岩寨永镇桥、石拱木栏桥等。大寨回龙桥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单跨式木廊风雨桥,桥长37米,面宽3.5米,东西横跨长坪水。单孔,伸臂式平梁,两层圆木叠式出挑,形成两肩,支托桥面双层固端木梁。桥廊为悬山顶。正中建三座重檐四角攒尖顶阁楼,两侧桥堍全用巨大的河卵石堆砌而成,与河岸的古杉相映成趣。桥下部结构采用挑梁技术,即在桥墩上面铺两层下短上长的连排大杉木为跳梁(挑枕),再在挑枕上搭架两层上梁。因为有桥墩为支点,以跳梁为杠杆,从而缩短了跨度,减少了挠度。岩寨永镇桥,始建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石墩木廊风雨桥。桥长50米,面宽6米,南北偏西横跨长坪水,一墩二台三孔,墩上两层等分枕木悬梁支托桥面,双层固端木梁。桥廊为悬山顶。正中建歇山顶阁楼。南端有悬山顶桥亭,檐口重叠于桥廊屋顶上。而在县城新建的荣昌风雨桥,更是苗族风雨桥中的骄子。2011年,为庆祝城步苗族自治县成立55周年,县人民政府投资600万元重修了荣昌风雨桥。桥长218.98米,宽12米,总高度27.86米。廊桥由5座三层高的亭楼、166间桥廊组成。共5个出口。工匠们不用一钉一铆,只在514根大小杉木柱上凿孔打眼,以榫衔接,斜穿直套,纵横交错,将廊亭连成一体。亭塔的木柱粗壮合抱,使整座建筑沉稳雄厚。廊亭造型分为六角,四角撵顶,歇山顶,飞檐重叠,鳌头高耸,错落起伏,辉煌气派。中央廊亭上嵌葫芦宝顶,两边廊道顶上嵌牛角宝顶。桥面中间为6米宽车行道,两旁是3米人行道,廊道内侧打了栏杆,外侧置有靠背,供行人歇息。桥沿向外挑出一米,柱脚悬在半空,呈现出苗家吊脚楼的神韵。在廊亭檐边和石拱上方还铺设了彩灯管线,夜幕降临时,霓虹闪烁,荣昌桥恍如苗王宫殿,富丽堂皇……
建成于2015年6月的城步民族文化体育中心,占地120亩,总投资1.3亿元,建有标准足球场、田径场、400米标准塑胶跑道和30亩健身休闲广场。文体中心共用592根木立柱,144个垂花柱、162个飞檐凤雕、32个正吻,顶层建有630.8米的风雨回廊,回廊上建有2座门楼、4座莲花塔、4条金龙和75幅民间吉祥图案吊顶。巧妙运用重檐、歇山顶、攒尖顶、花格窗、牛角图腾等造型和斗拱、楔卯结构,加上精心选用的东北铁杉、湖北汉白玉、苏州小青瓦、浙江东阳木雕、河北房山石雕工艺,使得整个建筑工程工艺精湛,气势磅礴,集中体现了当代苗族特色,成为湖南城步的地标性建筑。
(三)城步苗族建筑有着较高的经济社会价值
传统村落维系着乡情、宗亲和人缘等社会关系,是传承苗族风俗、节庆的重要载体。如杉坊、大连、清溪等古村落,不仅建筑精美,观赏性强,而且因其历史悠久,是杨氏族人的发迹地,成为贵州、云南、广西等地外迁族人寻根问祖的“圣地”,每年春节、清明、中元等节日,成千上万的杨氏族人,不远千里回归祭祖。该县蒋坊乡铺头古村落,是一座千年古苗寨,拥有木砖结构四合院井100余座,青砖黛瓦,飞檐翘角,简朴雅致,古色古香。宋元明清时期,这里是武冈、新宁、城步经此过绥宁赴贵州、四川等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酒肆当铺,药店旅馆,商铺林立,街巷交通,人来车往,热闹繁华,是湘西南地区颇负盛名的商贾重地,至今保存完好。尤其有一座气势恢宏、结构别致的易得庄家祠古建筑,其建地面积达500余平方米,四合院落,其正厅高大宽敞,长条石阶,精雕柱石,镂空花窗,八字形槽门,所雕刻的麒麟送子、双龙抢宝等各色图案,令人啧啧称赞。
(四)城步苗族建筑有着高深的民俗文化价值
城步苗族因地制宜创造了茅屋、瓦屋、干栏式建筑和吊脚楼等民居建筑,这种建筑还体现出一种高深莫测的民俗文化价值。一是表现在择地安寨上。苗族人家往往选择那些阳光充足、水源丰沛、森林茂盛、动物众多、出产丰富的场所建屋,立寨要依山傍水,寨门朝向要有群山环抱,平地用于耕种,向阳坡地用于居住,这样建成的吊脚楼远离地面,通风干燥,防潮,防湿,防盗,防虫,防野兽,收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佳效果。二是体现在建筑风水理念上。苗族建筑讲究藏风闭气,前有照,后有靠,左青龙,右白虎,水口密闭,纳气聚财。苗族建筑还讲究趋吉避邪。当已建成的房屋不可避免的面对着别人房屋的尖角、山头或山尖、山崖,亦或直冲而来的道路时,这就犯了苗族建筑中的大忌——犯煞,会对主人的工作、生活等造成严重影响。避邪的方法,或是在自家堂屋门前修一道影子墙(也叫南墙或神盾墙),在墙上写上“泰山石敢当”或“也挡泰山”字样,有的则在墙外雕刻阴阳图案;或在堂屋门正上方的门枋上挂一个木刻“吞口菩萨”(又叫钟馗菩萨)头像;还可改建自家堂屋门或大槽门朝向;也有将房子建成重檐式结构的,即上下两层屋檐,城步苗话叫“西檐”,远远望去,呈一个大大的“吞”字,妖魔鬼怪见之远遁……通过这种文化理念消除“犯煞”,起到了改善人们居住心态的作用,从而无须另行择地建房,有效保护了耕地和生态环境。
三、保护传承苗族建筑文化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当代经济生活方式的转变给苗族建筑文化的保护传承带来不利影响。当前,苗族地区与全国各地一样,经济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广大苗胞不再是守住一亩三分薄地维持生计,他们纷纷走出苗寨,跳出“农门”,融入五彩缤纷的现代生活,有的从政,有的经商,有的外出打工创业,而从事“木匠”、“石匠”、“铁匠”等职业的中青年几乎为零。年轻人都认为这些职业是低贱的行业,不赚钱的行业,因而没人愿意从事这些行业。老一代匠人逐年老去,木工技艺传承渐渐消失,无人传承,那些精工绝伦的木匠工艺也渐渐尘封在历史的记忆里,湮灭在商品社会的大潮中。
(二)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对苗族古建筑的保护工作带来不利影响。随着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建设项目逐年增多,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易地搬迁扶贫等工作,都不同程度地给苗族古村落的保护带来影响,有的导致古村落消失。如城步白毛坪、下小言、下坪、大井等古苗寨,都随着该县白云水电站的修建而湮灭。
(三)自然灾害给苗族建筑保护工作带来不利影响。地震、山体滑坡、冰灾、水灾、火灾以及雷电灾害和蚁虫蛀蚀等自然灾害,都不可避免地对苗族建筑带来重大损害,有的甚至是灭顶之灾。城步兰蓉乡大坪寨古村落,是从明代始建的徽派建筑,至20世纪70年代末,古民居数量近百座。1975年的一场大火,将这座古村落全部化为灰烬。丹口镇羊石田明清古村落,到上世纪解放前夕拥有古民居300余座,结果被土匪头子张云清放火烧了三天三夜,200多座民房荡然无存。2010年再次发生火灾,又有9座古建筑从村寨消失。
(四)苗族古民居陈旧腐朽,与当今社会居民的生活习性不相适应。明清时期留存下来的古民居毕竟是祖辈们的居住之所,它陈旧、矮小、破烂,又无卫生间、洗漱间,更无豪华客厅和卧室,满足不了现代人类的居住需求。现代居民需要舒适的生活环境,居所要有厨卫、卧室、客厅、阳台甚至花园,空调、灯光、音响也不可缺少,古民居满足不了这些需求,主人只能选择搬迁或拆除。城步白毛坪乡黄伞村蒲某拥有一座清代秀才屋,门窗雕龙饰凤,花鸟虫鱼,福禄寿喜,充满了苗族文化氛围,正门上方悬挂的“吞口菩萨”图腾,具有趋吉避邪民俗情趣,这种格局的民居在苗乡村寨绝无仅有。2011年,已到结婚年龄的蒲某决定新修住房,可批不到住宅地,无奈只好拆除老屋,在原址新建住房。结果,这座充满了苗族文化底藴的古民居悄然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
四、保护传承苗族建筑文化的应对措施
随着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一座座古民居被拆毁,一座座古村落被废弃,一栋栋小洋楼小别墅拔地而起,建成的是钢筋水泥屋,丢失的是苗族传统建筑文化。如果再不唤醒苗族同胞的保护传承意识,让苗族古民居古村落任意消失,让苗族木匠工艺断裂传承,再过三、五十年,我们都将生活在那些没有历史故事和文化底蕴的钢铁水泥筑成的囚笼中。
保护和传承苗族传统建筑文化和建筑技艺,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实施好苗族传统村落保护工程,制定《苗族传统村落保护条例》,对传统村落予以立法保护,严禁乱拆乱建。建立完善苗族传统村落名录,制订苗族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建立保护管理信息系统,要对传统村落保护传承工作进行执法检查,列入县、乡、村年度考核范畴。
二是要落实执行《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深入挖掘整理苗族传统建筑文化,开展苗族传统建筑技艺调查研究,加大宣传力度,拍摄制作苗族传统村落画册和记录片。对于那些年久失修的苗族传统村落,启动维护工程,并请文物建筑专家提出保护修复意见并现场指导,在建筑材料上尽量使用木、石、砖、瓦、石灰、桐油等传统材料,尽量采用卯榫结构等传统技艺,确保苗族建筑的文化品质,确保这些生命力极强的苗族传统建筑原汁原味地存活于美丽的苗寨。
三是加强对苗族历史文化名村名寨名乡名城和名人故居的管理,努力开展美丽宜居村寨建设,重塑苗族建筑之魂,重现苗族建筑之美。城步名村名寨和名人故居众多,它们是城步苗乡山寨的灵魂和名片。太平村蓝玉故里,大竹坪杨氏官厅,水东杨再兴故居,羊石进士第,易家田惜字炉,陡冲头古苗文石刻群,杉坊老屋场,金紫乡龚家大院……犹如一张张镀金的名片,在湘桂黔边区熠熠生辉。保护建设好这批名村名寨和名人故居,城步苗族的历史文化价值会进一步得到彰显,城步苗族发祥地的效应将会得到更大发挥,城步生态文化发展的步伐将会进一步加快。县财政应安排专项经费,对这批历史文化名村名寨名人故居进行扶持。县民族文化和规划建设部门要加大申报力度,将这批文化村落申报为“国保”、“省保”单位。要严格执行县人大常委会颁发的《城步苗族自治县苗族风格建筑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凡在苗族地区新建民居和公共设施,都要由规划建设部门设计为苗族建筑文化风格,否则不予审批。对县城三纵九横街道旁的建筑物全部实行苗族风格改造;新建公共建筑物要全部体现苗族建筑风格;在县城巫水河南部规划建设苗族风情村。
四是要保护和培养好苗族建筑文化传承人,努力传承苗族建筑传统技艺。应落实好国家相关政策,安排专项经费,加大建筑非遗传承人的扶持力度,每年解决相应的传承经费,让年老体弱的木匠享受农村低保待遇,让他们安心传承苗族建筑技艺。对木工学徒要积极鼓励,落实就业政策,给予贴息贷款等经济扶持,对于那些天资聪慧、勤奋努力的出师学徒,可直接申报为非遗传承人并享受相应待遇。对那些老弱病残或家庭生活确有困难的木工传承人,应将他们纳入农村低保范畴。妥善解决古民居住户的合理诉求,对那些确需建新房的,应在古村落古民居外另行划批宅基地,供其重建住房使用。
五是要落实执行《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意见》和《城步苗族自治县苗族风格建筑条例》,开展“拯救老屋”行动。对于那些年久失修的苗族传统村落,启动维护工程,在建筑材料上尽量使用木、石、砖、瓦、石灰、桐油等传统材料,尽量采用卯榫结构等传统技艺,保存老屋的木构架、青瓦、马头墙、雕花门窗和鹅卵石地面等基本要素,确保苗族建筑的文化品质。在不擅自改变建筑原风貌的前提下,设置防潮设施,增添卫生间,重新铺设电线线路,改造住房和客厅,使之适应当今居民的生活需求,使人愿意住,住得舒服。古民居修缮完毕后,可以吸引大批摄影爱好者、美术家、新闻记者等前来采风创作,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赏,推进一批画家村、民宿村、摄影村的建设,带动高效生态农业、传统手工业、休闲旅游业和民宿业的发展,以增加古村落的就业岗位,增加村民收入,从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推进乡村振兴发展。
五、结语
建筑是活着的历史,是可以触摸的时代记忆,是镌刻在石头和木板上的史书,凝聚着深厚的文化,蕴含着苗族文明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智慧。苗寨的特色不在于花里胡哨的摩天大厦,而在那些历经千百年而不摧的具备各个时代特色的传统建筑,这些古村落古民居记录着时代的变迁,蕴含着苗族文化特色,充满了苗族先人的建筑智慧。苗族是个有“根”的民族,这个“根”就是我们的历史文化传统。保护了苗族古村落古民居,保护了苗族传统建筑工艺,就是保留了我们苗族的历史和文化,保护了我们苗族文化的“根”,这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更是各级党委政府责无旁贷的本职所在。各级党委政府都要将古村落古民居的保护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列入绩效考核范畴,明确责任,主动担当,制定规划,采取措施,落实经费,严加保护,把祖宗留给我们的“宝物”看护好、传下去,把苗族传统村落和传统建筑工艺完整无缺地传给子孙后代,永续传承。
投稿邮箱:红网城步分站 chengbutongxun@163.com QQ 群号:361945576
【责编:安娜】
来源:
作者:雷学业
编辑:redcloud
本文链接:http://wap.cbnews.gov.cn/content/2018/04/26/94611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