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穿行在郁郁葱葱的浓绿中,盘山公路蜿蜒而稍显颠簸,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我们寻梦巫水源的神往之情。此刻,远离城市的喧嚣与浮躁,感觉心灵彷佛受到了一场净化与洗礼。
巫水,又名运水、竹舟江、雄溪、熊溪,发源于巫山西南麓。《宝庆府志》卷七十五载:“又北十二里曰黄皮坳,一曰巫山,一曰崇山包。麻子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新柴水;巫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沅水。”
巫水河,是城步最大的河流,是城步的母亲河,境内长度106公里,主要支流有巫水、昌鲁水、黄山水、小言水、平水、界背水、扶城河、岩背河。
城步兰蓉乡有个水源村,村民的日常用水都取自穿村而过的水源河。村以河存,且以河名。源,即指村民的水源地,也指巫水源。此时雨季已过,水源河裸露着鹅卵石河床,水流较缓。
溯流而上,河道渐窄,水声渐大。又绕过几道山梁,便到了天相桥。桥宽不过5米,桥下流水清碧异常。桥头大树数十株,枫树、水杉、榉树枝繁叶茂,当皆有上百年树龄。一条长满苔藓的古驿道,从一株水杉旁蜿蜒上山,杉树下立着一块“分路碑”,碑体已经发黑,字迹却清晰可辨。沿着流水声,不远就到了青云村的牛毛冲。
通往青云村的路虽没有硬化,但却够硬,每走一步都感觉石头在脚底打架。下游的水源河,牛毛冲村民称之为“阳溪江”。牛毛冲山清水秀,村民聚居在阳溪江两侧,由栖凤桥连接。这桥说来可有些故事。村子依山包而建,山包的头像凤凰,此潭似凤尾,便有传说,凤凰常在潭里洗澡,故桥名“栖凤桥”。
从栖凤桥再往上溯百余米,就到了两条溪流的汇合处。阳溪江原来由两股水合注而成,一支从巫山流下,一支由“扇把头”汇入。巫山一支,流长量大,是阳溪江的源头,也是水源河的源头,更是巫水的源头。“扇把头”是山名,因其山成弧形,很像扇柄,所以得名。紧邻“扇把头”的巫山,当地村民称之为“崇山包”,海拔1880米,很是险峻。巫山山高路险,从牛毛冲爬到山顶,需要一天一夜。巫山那边,是新宁县的黄金牧场。两水合流的岸旁,一株鸟栗芽(学名三叶海棠)长势茁壮,它的叶子可是蜚声中外的贡品“虫茶”的原料。两溪环绕的坡地,片片竹海,层层梯田,青青水稻,芭蕉数棵,庭院座座,桃源仙境不过如此。
“扇把头”的一座山头很像位端坐的皇帝,村民把它称为“建朝祖”,说是一块天子地。相传,此地原有龙气,当朝皇帝怕他的统治不稳,便来捉人。正逢一名身怀六甲的妇女,把围裙绑在竹竿上赶鸭子。竹竿扬起,围裙飞舞,极像帝王出行打出的旗帜。皇帝便认定妇人怀的孩子,将来定会威胁他的统治,就把妇人抓走,剖腹。后人为纪念这对母子,就在山头栽树纪念。有人说,牛毛冲山上的楠竹,每片叶子都像一个人,每只竹筒里都装满了枪,这些都是为夺天下准备的。而阳溪江里的一块方形大石,正是未来天子的石印,孩子被杀,印也就被弃置在这里。
一些苗文化研究专家说,成语“小巫见大巫”就源自这里,小巫就是叫“扇把头”的小巫山,大巫就是叫“崇山包”的大巫山,小巫山的山体大小、海拔高低、水流量多少等都不能与大巫山相比。苗族大祖神蚩尤曾与炎帝大战,打败了炎帝,炎帝就与黄帝联合起来攻打蚩尤。蚩尤被迫沿江河溯流迁徙,当来到崇山峻岭、山势陡峭、古木参天、三面环山的牛毛冲时,觉得此为安营扎寨的好地方,就带领部落在这一带兴农耕、冶铜铁、制五兵、创百艺、明天道、理教化,为中华早期文明的形成做出了杰出贡献,使城步成为中国农耕文明和巫傩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流传至今的城步桃林村“傩戏”就是佐证。在旧社会,有一种懂“巫术”的人,装神弄鬼骗取钱财,小巫法术小,大巫法术大,小巫见到大巫就不能施展他的法术。后来,成语“小巫见大巫”就比喻能力高下相差很大,不能相比。
七十多岁的村民杨开永,绘声绘色地讲着这些传说,我们听得也都如痴如醉。
牛毛冲村民以前从来没有想过要找到水的源头,直到1998年,山上滚下一股浑浊的大水。那次,村里较低的房屋都被淹了。大水过去第三天,他们决定上山去看看究竟,水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他们循着河道,在丛林密布的森林里穿行。山上植被多是栎树,山顶全是石头,而水就是从山顶旁边的山凹中流下来的。
村民杨运忠的家地势较高,可以俯瞰整个村子。只见牛毛冲三面环山,大巫山“崇山包”、小巫山“扇把头”等大山比肩接踵。山体随着阳光和白云的移动变幻着色彩,时而明亮,时而翠绿。村民或散落山麓,或独存林海,遥相呼应。吹着凉爽的山风,喝着美味的油茶,听杨开永老人讲村子的故事,真是一种绝佳的享受。
巫水,从遥远的巫山一路欢歌韵苗乡,要问巫水为谁下,水清波恬君自知。
来源:
作者:饶兴军
编辑:redcloud
本文链接:http://wap.cbnews.gov.cn/content/2017/09/20/94635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