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续写神奇长安营
2017-08-29 15:39:42 字号:

  这里有见证历史沧桑、红军走向胜利的“侗寨转运石”, 有历史上最早的人工古杉群、“中国杉树王”,有婉转悠扬的山歌、享誉海内外“六月六山歌节”,有俏天下的贡品虫茶、香酥可口的油茶,有古色古香、凝聚民族智慧的鼓楼,有依山傍水、重檐飞阁的吊脚楼……长安营向人们展示的就是不一样的神奇。

  

 长坪长征岩 (饶兴军摄)  

 长坪红军纪念碑 (饶兴军摄)  

 长坪红军墓 (饶兴军摄)

 

红军长征过长坪

  八十年斗转星移,有一部英雄史诗依然豪情万丈;八十年岁月沧桑,有一种伟大精神依然催人奋进。八十年前,那场万里长征,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和党领导的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八十年后,重温长征历史,我们越加感到红军将士留下的宝贵财富,散发着穿越时空的光芒。信念踏出的长路,百折不挠,向死而生,像地球的红飘带,跋涉在万水千山;信仰铸就的丰碑,重若千钧,玉汝于成,铭刻着光荣梦想,挺起了民族脊梁。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辉煌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的日子里,我带几名年轻的记者重走长征路,追寻革命前辈的足迹,聆听遥远的历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

  我们从红军长征爬过的“老山界”经南山牧场沿山路逶迤而下,来到长安营镇长坪村,村里保存完好的“红军墓”、“红军桥”、“红军亭”、“长征岩”、“红军长征烈士纪念碑”等历史遗址令人肃然起敬。

  那是1934年12月,红一方面军第三、五、九军团从南山下至长安营。10日,第九军团左路经三浪田、青山口进入通道;右路从长安营经长坪下至大寨、岩寨宿营,次日经六马、六甲进入通道。红军在长安营击溃了县保安团和反动民团义勇队,打击了一些为富不仁,欺压百姓的土豪劣绅。红军通过长安营时间为三天,红军伤病员通过长安营花了半个多月。有十余位红军战士在此牺牲,被老百姓安葬周围山上。当地至今仍保留着 “只有苏维埃才能救中国!红政宣”、“红军过瑶山,官恨民心欢,甲戍孟冬月,瑶胞把家还”等数十件革命文物,流传着许多惊险、曲折、悲壮、感天地泣鬼神的故事,让人铭记一生。

  长坪村群山环抱,峰峦叠嶂,河流穿村而过,两岸梯田挂山坡,独特的田园风光与村民、村落相得益彰。村里80多岁的蒙大爷带领我们来到东晋时期人工栽培的大片古枫林中,指着当年毛主席座过的“侗寨转运石”说,1934年12月9日,毛委员率部在长安营休整。毛委员坐在这块石头上,猛吸着烟,不时回望担架上的王稼祥。面对湘桂军阀围攻,是北进湘西硬拼?还是避强击弱进贵州?对红军前进的战略方向进行了反思,形成著名的“通道会议”的思想基础,为红军经长安营到达通道后开辟了一条新的生路。“通道会议”后,红军亦逐步摆脱厄运,“侗寨转运石”由此而来。

  来到15米高的红军长征烈士纪念碑前,步子沉重,心更沉重,我又一次经受了心灵的震撼。蒙大爷娓娓讲述着,哽咽着,晶莹的泪水在脸上流淌。我们的热泪也从眼眶溢出,滚落在双颊。我想起了毛主席的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想起了一首山歌:“要吃辣椒不怕辣,我当红军不怕杀,茅草过火不断根,春风一吹万万千。”我们清扫了纪念碑,并向先烈们充满崇敬地行了三鞠躬,虔诚地献上了一支支洁白的花朵。

  苍松挺立,烈士无名,石碑无声。这里是多么安宁和平静,我听得见自己的心脏在怦怦跳动。从山涧里蜿蜒奔泻的溪水,仿佛在述说着什么,是的,它告诉了我们许多许多……

  重走长征路,更知要奋蹄。

  

 中国杉树王  

 杉王庇荫侗寨 (饶兴军摄)

长安营古杉群美景  (饶兴军摄)

 

杉王庇荫侗寨人

  进入长安营镇大寨村,一片莽莽苍苍、直插蓝天的古树群落吸引了我们的眼球,棵棵干粗枝繁,一共有49棵,绝大多数生长在溪流的沙滩上,也有一些是屹立在小溪的河畔上,它们犹如着绿军装的战士,护卫着这片生它养它的土地,庇荫侗寨人民的幸福安康。

  村里老支书阳孝金介绍说,这些古杉树经湖南、安徽、江西三省林学家考证,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高龄了,是东晋时代(公元317—420年)人工所造。这些古杉树的营造年代比国内林业专家、教授们公认的我国人工营造杉树始于唐代元和八年(公元813年),还早400多年,将我国人工植杉的历史向前推移了400多年。

  那棵最大的杉树,胸径2.45米,胸围7.7米,冠幅28米,树高30多米。经专家鉴定,它是中国目前发现最大的杉树,比“福建杉树王”(胸径1.6米,胸围5.02米)大40%以上。2010年,国家林业部两位科学家考证时说,从树龄和大小来看,应该是“中国杉树王”,它比遵义市习水县东皇镇太平乡正坝村“中国杉王”(胸径2.23米、胸围7.66米)还大。

  一直以来,当地人把它当“神树”,村子里的人都喜欢在这里祈福。2003年正月初八晚上,一把愚昧的大火还险些让这株“中国杉树王”丧了命。当天晚上8时左右,大寨村73岁的杨某,拿蜡烛和纸钱到古杉处祭祖敬神。他将蜡烛点燃安放在已空心可容七八个人的树蔸内,然后大把大把地烧纸。结果燃着的纸钱随风沿空心的树干蹿到树尖,引发树内大火。大火迅速沿着树腔壁往上窜,火光照亮了方圆几里远的地方。城步县的消防车赶来了,却因水压不足,够不着树顶。后来,通过紧急征调通道县的森林消防车,消防官兵搭着云梯奋战了4个多小时才将大火扑灭。大火整整烧了39个小时,村民们认为这棵树肯定活不了了,可没想到的是,几年后,古杉树的树枝上又重新长出了枝叶,到现依然枝繁叶茂。

  “神树”不想离开勤劳朴实、热情好客的侗寨人,它永远英姿勃发、傲然挺立!“神树”每年吸引数十万的游客前来旅游观光,让侗寨人依托旅游产业脱贫致富奔小康。

  

 大寨鼓楼 (饶兴军摄)

 

山歌绕梁千百年

  距县城64公里的长安营镇是两省(湘、桂)三市(桂林、怀化、邵阳)四县(龙胜、通道、绥宁、城步)的交界处,“古为南楚与百越相交之地,系‘南楚极边’”。据《城步文史》记载,这里是城步六月六山歌节的发源地。

  明朝正统元年(1436年),横岭峒(今长安营镇)大寨村的侗族领袖蒙能联合广西龙胜蒙顾峒的侗、苗同胞揭竿起义,反抗明朝的腐朽统治。天顺四年(1460年)农历六月初六那天,起义军以唱山歌的形式激励将士奋勇战斗并大获全胜。为了纪念起义军的壮举,横岭峒的各族人民修建了“天王”庙,将每年的农历六月六日定为山歌节。每年的这天,人们都要杀猪宰羊祭神,拜祭祖宗,人们还要抬着天王菩萨沿着街道游行,待回到天王庙,便会开始对歌。

  在大寨、长坪、岩寨等村,侗寨鼓楼非常漂亮大气,这种鼓楼是适应原始的氏族议事制度的需要而产生的,历史悠久。鼓楼是侗族建筑的最高体现,有楼阁式、室塔式等。因为侗族人喜欢依山傍水建寨子,说是这样便于人畜来往,在侗乡最古老的风雨桥边,我们看到了一座迄今保存较好的岩寨鼓楼,该鼓楼建于清朝嘉庆年间,整座鼓楼都为木质结构,鼓楼的四周檐下置有满幅“回”字阁和雕花窗,做工精细,生动逼人。后来,当地人又在大寨村修建了一座气势磅礴的鼓楼。

  500多年来,鼓楼里山歌不绝。田间地头唱山歌,红白喜事唱山歌,饮茶喝酒唱山歌,谈情说爱唱山歌……

  随着“山歌文化”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六月六山歌节”也从长安营移师县城,并从“城步‘六月六’山歌节”、“中国邵阳‘六月六’山歌节”升格为“中国湖南(南山)‘六月六’山歌节”,成为湖南省四大节庆品牌之一,享誉海内外。

  每年农历六月初六,长安营各村寨的侗、苗、汉、瑶等各族群众,以及广西、通道、绥宁等地的各族客人歌手便会聚集到这些鼓楼里举行山歌赛。杂花歌、思情歌、古人歌、谜语歌、溜溜歌……唱山、唱水、唱生活、唱爱情,山歌唱不完他们的喜与乐。

长安虫茶俏天下

  我在长安营镇采访民风民俗时,年轻的副镇长杨居东倒满一杯开水,轻轻放入十几颗虫茶,盖好杯盖递给我。我打开杯盖,见虫茶先飘浮在水面上,慢慢吸足水分,缓缓自旋打转,并徐徐释放出一缕缕红血丝般的茶汁,蜿蜓起伏,飘散水中。一会茶粒缓缓旋转下沉,犹如袅袅炊烟,轻覆于山岭溪谷之中,如飞絮弥漫,褐云飘散,煞是好看。几分钟后,整杯茶呈清澈透亮的鲜红褐色。泡出的茶水,香气四溢,喝上几口,味道醇香甘甜,清香满口。

  杨居东帮我找来一本《长安营乡志》,并介绍了独特的长安虫茶。

  相传,早在汉代初期,苗族先民溯沅江而上定居于横岭峒(今长安营镇)的崇山俊岭中,成为这里的土著民族。后来,侗、瑶、汉等民族也先后陆续迁至这里定居,组成各民族大家庭。这里虽然山高林密,自然条件差,但植被十分丰富,仅茶叶就有十多个品种。苗族先民从众多的野生茶叶中筛选出的“斗笠芽”茶叶作为日常生活中饮用的茶叶品种。斗笠芽茶叶属灌木,耐旱抗寒,再生能力极强,又极抗病虫害。用斗笠芽茶叶煮成的茶水呈淡黄色,微苦中带甘甜,夏天放置三五天不变馊、不变质,饮后周身有种清凉感,故又称苦茶叶。于是,苗族先民们将大量的斗笠芽茶叶采集回家备用,作为防病健身的保健饮料。由于采集过多,每年必有剩余,人们将剩余的陈茶叶堆积于竹篓或木桶内置于阁楼边,平时只饮用新鲜茶叶。几年后,人们在清理旧物时,惊讶地发现堆积于竹篓或木桶的陈茶叶不翼而飞,只剩下一堆比油菜籽还小的颗粒于残枝,还偶尔发现有一种黑色的小虫子。苗族先民们猜想这肯定是小虫子啃食了斗笠芽茶叶后排出的虫屎。有些大胆好奇的苗民便试着将这些虫屎放置开水中冲泡,发现虫屎溶化后开水立即变成红黄色,大胆地试喝后发现不仅无毒、无副作用,还口感好,色味俱佳。这一发现立即在苗民中广泛传播,苗、瑶、侗等民族群众开始有意识地采集大量的斗笠芽茶叶堆积于木桶内并置于阁楼上,让那些不知名的小虫子(后研究发现是米缟螟幼虫,又称米黑虫)来帮忙“加工“虫茶”。久而久之,虫茶作为一种新型的茶品种秘密地流传于长安营。

  据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本草纲目》载:“此茶装笼内,蛀虫也,取其屎用。”说明三叶虫茶最早出现在明代初期。清光绪《城步乡土志》载:“茶有八峒茶,略可采用。亦有茶虽粗恶,置之旧笼,一二年或数年,茶悉化为虫,余名为虫茶,收藏耐久,大能消痰顺气。”

  神秘的虫茶走出苗岭而出名是在清乾隆五年,粟贤宇、杨清保苗民起义失败后的那一年。当时,粟贤宇、杨清保举义旗反抗清廷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被清廷血腥镇压后,清廷于乾隆五年在长安坪(今长安营村)设置长安营,移宝庆理瑶同知署至此,常驻旗兵千余人。驻守长安营的旗兵多数是北方人,初到南方不适应亚热带的高山气候,又加上水土不服,大批官兵突患怪病,高烧不退,上吐下泻,用尽各种药物总不见好转,一个多月病死近百人。这种怪病传染迅速,高烧三五日必定死亡,疑似现代的伤寒。刚埋葬一批,另一批又患病了,军营中一片恐慌。当地一些好心的苗侗老人担心这种怪病会蔓延到苗侗民间,又见满族官兵们十分可怜,于心不忍,于是,他们将民族仇恨埋于心底,用三叶虫茶泡开水送给患怪病的官兵们喝。病急乱投医,患怪病的官兵们顾不上那么多,连续喝了几大杯后竟奇迹般的退烧痊愈,苗侗老人用三叶虫茶救活了染病的大批满族旗兵,扑灭了当时的瘟疫,又缓和了民族矛盾,在当地传为美谈。这一重大发现引起了理瑶同知署最高长官的密切关注,于是下令在长安营苗侗民间征集这种不知名却十分神奇的“仙茶”给广大官兵作预防药用,并将三叶虫茶样品及奏折用快马飞报京城。乾隆帝、众官员及太医们试饮了这种虫茶后,觉得口感不错,色味俱佳,是防治瘟疫的“仙茶”。在众官员及太医们的建议下,乾隆帝下旨令长安营每年须送一定数量的三叶虫茶作为贡品进京供太医及官员们饮用,直至清宣统元年才停止虫茶的进贡,长安营三叶虫茶作为贡品进京前后长达170年。

  为什么清廷官员与太医们每年要催促长安营多送、快送虫茶进京?虫茶含有哪些药用成份?如今,用现代科学对三叶虫茶进行生化成份检测和分析,解开了这个谜。1996年,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第6期《城步三叶虫茶的生物安全性及其主要化学成份分析》一文中指出,经湖南省防疫站对三叶虫茶的生物安全性进行了五项重要的生化安全性检测:一是微核试验为阴性,AMES试验为阴性,急性经口毒性试验属实际无毒级;二是生物安全性,经湖南省中医研究所用小白鼠小试及灌胃均未发现死亡;三是经湖南省食品检测所测定,三叶虫茶中的水浸出物、茶多酚和氨基酸三项品质指标都远远超过轧制红碎茶1号的地方标准;四是三叶虫茶的有毒矿物元素经检测,实际含铅量远远低于红茶、绿茶允许的标准;五是三叶虫茶的营养矿物质元素经湖南省农业大学环保研究室鉴定,三叶虫茶中含有常规食品及常规茶叶比较缺乏的营养素,如锌、钙、铁等,三叶虫茶含钙量为常规茶的2.14倍,氨基酸含量是常规茶的3.5倍,维生素C和氨基酸含量都高于北京红茶的含量;六是三叶虫茶的营养成份经湖南省林科院测定,三叶虫茶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成分,其中含粗蛋白14.05%与18种氨基酸,内含人体必需的八种氨基酸含量占氨基酸总量的34.43% ,每一百克还含单宁0.71克、维生素C 15.04毫克。

  有关医学报告还指出:三叶虫茶所含的黄酮醇、黄烷酮有降温泻火,洁痉泻下的作用。坚持服用三叶虫茶能排出体内的毒素,平衡体液和清洁血管与肠道,还可以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提高免疫力,增加饮食量,使精神好转、睡眠转佳和降低感冒发病率,进而起到抗氧化、防衰老的作用。

  奇特的长安虫茶引起媒体的关注。2009年,中央电视台《走进科学》栏目组记者深入长安营采访、拍摄了专题片《揭秘虫茶》,宣传的效应,使长安虫茶的价格由三五百元一斤上涨到两千多元一斤,由于产量低,供不应求。接着,湖南卫视《丁点真相》、江西卫视《传奇故事》分别对长安营虫茶进行专题报道。

  茶,是亲切的知已,默契的知音;茶,是心芳一曲,清韵幽然;茶,是竹翠轻盈,轻盈幽绽。虫茶的潜移默化让长安营百姓安居乐业,虫茶的清香正化作宁静而美好的烟雾缭绕着长安营这方宝地!

苗家油茶  (饶兴军摄)

 

香酥油茶醉迷人

  “籽粒水果满盘陈,风味油茶更可人。绝亿头纲新焙出,处处苗家雨前春。”这首诗彰显了城步油茶的独特风味。

  早在东汉末年,城步苗寨为了防病,形成了喝油茶的习惯。清光绪年间曾有文载:苗人“以冻米杂盐豉煮之,谓之油茶。”“姜牙蜜饯满盘陈,风味油茶亦可人。绝亿头纲新焙出,二凉亭子雨前春。”的诗句,描绘了油茶的独特风味。

  在长安营镇,每个村寨的人都热情好客,不管是远村近邻,还是生人熟客,只要你踏入农家门,主人便会打油茶相敬。喝油茶的规矩也体现了主人好客,有喝双杯的习惯,一般要连喝四杯,寓意四季发财,好事成双。

  《油茶的来历》中记载:相传诸葛亮征讨孟获时,孟获的第八个老婆被杀,其它七个都逃入了深山老林,六个饿死了,有一个爬到一间茅草棚边,当地人喂了她一碗油茶,才保住了性命。这天正好是农历三月初三。孟获这个老婆为感激救命之恩,回家以后便天天打油茶吃,并在每年三月三日举行油茶会,以示纪念。

  当我们正喝着油茶的时候,一位苗家阿姨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位帅小伙看中了苗家姑娘,便叫了媒婆去提亲,姑娘给帅小伙亲手打出了可口的油茶,可是帅小伙只喝了一碗,姑娘认为不是个好兆头,于是这门亲事也就黄了。由此可见,在农家喝油茶,只能喝双碗,而且喝的双数越多,主人就越高兴,认为你值得信赖。

  如今,当地人正以各种方式和方法推崇香酥提神的油茶,油茶也将随着经济的发展走出乡间,走出苗乡。

  

 长坪牧归 (饶兴军摄)

 

宝庆二府长安营

  长安营镇有一座被称为“宝庆二府”的长安营古城。其所在地长安营村(原名长安坪)雄踞于湘西南、桂西北和黔东南三省交界之地的老山界上,它的东面是高崖耸立,西面是古木参天,南面是川峡当关,北面是巨岭横亘。地势相对平整的长安营村,虽然海拔有1300多米,却处于崇山险川环抱之中,正是安营屯兵的好处所。

  自古以来,以长安营村为中心,周围都是湘桂黔三省苗、瑶、侗、壮等少数民族聚居之处,因其天时地利的优势,也就成为三省少数民族反抗官府、聚义造反的根据地。清乾隆五年(1740),朝廷镇压了杨青保、粟贤宇领导的苗民起义后,在长安营村设立军营,从北方派来旗兵屯驻,同时把设在宝庆府(邵阳古称)的专门管理湘桂黔三省边界瑶苗事务的“理瑶同知府”也迁往长安。自此,“宝庆二府——长安营”便正式得名了。

  当时,官府为了防止本地人聚众造反,强令取消土语,采取“文字狱”的方法,将本地有关书籍全部烧光,强迫从各地征调来的汉人和留下来的土著都跟着旗人学官话,无论是不是旗人的后裔,都要讲北方话。现在的长安营村,大人和小孩都能说北京话。

  乾隆八年(1743),清廷拨出专款筑建长安城,在东、西、南三面建造怀德、雄粤、威定三门,城北建有藩楚楼,但不设城门。城墙周长将近三里,城内有街巷八条,路面皆用青石板铺成,设有游击将军署、守备署、把总署、同知署、横岭巡检司署、军械局、火药局等机构。城内常年驻守旗兵上千人,连同眷属及商户共三千余众。为了巩固统治,清廷将此地的少数民族驱赶到广西,又从四周招集一批汉民来此经营,从而也带来了先进的文化与技术,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经过长期的营建,140多里的营道使得长安营成为了交通要塞。一时古营道上车辚辚,马啸啸,南北商贾,皆云集于此。据道光版《城步县志》记载:极盛之时,长安营的常居人口达6000余人,加上流动人口达万余人。城内有主街道8条,大小寺庙10座,“人群络绎,香客不绝”,一个闭塞荒凉的弹丸之地,一时成为湘西南的繁华重镇之一。

  出得古城,自东北二桥跨过护城河,有点将台、校场坪、跑马场等练武操兵的场所。在长安营城外四周的高岗上,设有武安堡、武威堡、武定堡,征派旗兵或汉卒世代屯驻,以助长安营之防守。

  为了桎梏屯驻士兵的精神,并教化土著民众,清廷还在城内及近郊建有关帝庙、文昌庙、天王庙、忠勇寺等寺庙。

  鸦片战争后,腐败的清王朝“家”道中落,对长安营的管治也日趋松驰,难以为继。宣统二年,长安营被迫裁撤,最后一任游击关常兴即落藉城步。

  民国初年,盘踞在长安营附近一带的匪首周宝臣趁军阀混战之际,占山为王,烧杀抢掠,无恶不作。1918年,他率500匪徒窜至长安营,杀人劫财之后,将清王朝苦心经营170多年的长安营付之一炬。一把火,将长安营的风光繁华全都湮灭于历史的尘埃之中。

  我们来到这里追寻古迹,孤独的古城墙在茅草中低吟,岌岌可危的游击署在残砖断瓦中显示出落寞……

  如今,被一把火烧过长安营逐渐地复苏。高山西红柿大面积推广,极目四望,一碧千顷,一派丰收祥和的景象将繁华之后的落寞尽除。在长安营村的街头,来自广东、浙江运输西红柿的货车,排成了长龙,一箱箱印有“城步长安营蔬菜基地供应”字样的“南山顶”牌西红柿被高价收购。在连片的草山上,一群群牛羊点缀山岚,好一幅“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景。

  今天的长安营村,又重新崛起,走向繁华。

来源:

作者:饶兴军

编辑:redcloud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