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是什么?年味是一年辛勤劳作的休整,年味是来年奋斗打拼的蓄锐,年味是乡愁团聚的回归,年味是幸福生活的憧憬,年味是天涯海角至死不渝的情结。
我从小就生在乡下,长在乡下,工作在乡下,过惯了乡下的年。工作十多年后进了城,一到过年,总觉得城里的年味远远没有乡下过年那种欢乐的氛围,不是说城里人过年不红火,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没有我们乡下人那么融洽。在我的心目中,城里人过年显得很单调,进进出出只是自己一家人,比较冷清,而乡下人过年的年味要浓得多,真令人陶醉。
我记得,小时候,乡亲们常说:进了腊月就是年,一年到头盼过年。乡亲们过年间那忙碌的身影,喜庆的神色,大家互相来来往往走一走、看一看、问一问,你是如何过年的?年过得怎样?彼此之间一会儿在你家,一会又在我家,或玩、或站、或坐、或说、或笑,那浓浓的年味、浓浓的乡情、浓浓的气氛,一直要到过了正月十五之后。
一进腊月,乡下的乡亲们就开始忙活起来了,他们三五成群谈笑风生的去赶场,去把自家的年货买回来,他们很舍得花钱,一年到头挣钱为的是在腊月里花,该买的年货全都买下,赶场归来,肩上挑的,背上背的,手上提的,总是满满的。他们买回的不仅仅是年货,而更多的是喜悦。
最热闹的是乡下各家各户杀年猪的场面。杀年猪那天,家人从早上就开始忙开了,搭起架子,烧好水,几个壮劳力汉子捆住一头猪,压在两条长凳子上,猪叫个不停,围观的人有说有笑,非常热闹。乡下人杀年猪很有些讲究,当杀猪的屠手把锋利的杀猪刀刺进猪心脏放血的时候,猪的主人家赶忙拿出点香纸黏上些鲜红的猪血烧起来,敬敬猪菩萨,图的是吉利,喜庆,乡下人喂年猪,千瓢水、万瓢康,喂大喂肥的过年猪,是有点不易,终究还是甜大于苦,有苦才有甜,甜从苦中来,杀头肥猪好过年。谁家的年猪放的血越多,就意味着谁家的来年更加红红火火。杀年猪的那天,一家杀猪全寨人乐,杀猪户把寨上的隔壁邻居,亲戚好友全都请来喝“泡汤”,其实就是吃猪杂烩,大家热热闹闹过早年。
这天,大人杀年猪,孩童们最在乎的是争着去抢猪肝吃,因为大人把猪肝截成小块放到木炭火上烤熟吃,孩童们就围着木炭火守着,还不到八成熟就去拿,你争我抢追逐着、闹着、喊着,给孩童们带来了无穷快乐的童趣。
在我的记忆中,腊月二十三是下乡“扫年”的日子,这是乡下一直流传下来的习俗,也可以称为“阳尘”。也就是把屋楼上瓦皮下的灰尘阳尘清扫干净,再忙不过来也不能忘了这桩事。这天一到,女主人一早就忙开了,用早已准备好的长长的竹扫把,爬上楼把一年积下灰尘阳尘清扫干净,那动作,那神态,好多年后想起,还记忆犹新。回想起来,是好习俗,也是好传统、好美德。
最繁忙的是腊月的最后一天。为了新年头三天真正地甩手甩脚过好年,乡下人首先要祭祖上坟,让祖先神灵们先过年。一大清早起来,就要挑起水桶到水井里把自家的所有水缸全装满腊月水,接着要挂红灯笼,贴对联和门神,吃完早饭把田里地里采摘来的萝卜、白菜、芹菜、大蒜等,一一洗净放进细筛篮子里,弯弯的小河两边上到处是来来往往洗菜的人,或洗小菜、或破鸡鸭、或洗狗羊,河里的鱼虾欢快地从石头里蹦出来了。洗着洗着,小孩们忘了大人们交代的正经事儿,又去捉鱼虾了,嬉闹着、乐着、笑着!一条河都是人影子在晃动,花花绿绿的,好像一只只花蝴蝶,在那里飞来飞去,大家说着笑话,声音一浪高过一浪,逗乐了正在小河边照镜子的水鸟和天上高飞的云雀!
洗完菜,家里的大人早就煮好了一截腊肉做悼头(祭祀用的肉),备好了家里最好吃的糖果,又取出了纸钱和一卷长长的爆竹,再带上柴刀、锄头和铲子,大人和小孩都要到坟上去送年饭祭拜祖先了。
来到墓地,先把坟前坟后修得光溜溜的,把背篓里好吃的饭菜糖果,一一摆放在坟前点起一把香,每人发三根正对着祖先磕三个响头,作三个虔诚的揖,从大人到小孩一个一个许愿,声音要大、要响亮,总结昨天,讲述今天,展望未来。许完愿就插香,香插好了就赶紧烧纸钱,细数着一张张纸钱,正面朝上烧成一大堆,祈求祖先们保佑大家健健康康,考的考学、发的发财、升的升官。大家用铲子铲上单数字的几铲土垒上去,给祖坟添砖加瓦,然后,往坟头上插上一根长长的竹棍,竹棍上挂一朵红纸做的长吊带小花,最后点起一小截爆竹,“噼里啪啦”响彻山谷,震撼云霄!山南水北的几座坟一一上好,心里就安乐了!这个年头大家都富裕了,想到了老一辈的祖先们,都没有过上一天好日子,大家告诉太公太婆们一定把用不完的“钱”存到存折上去。许了愿,送了好吃的酒菜糖果,大家就放放心心地回家了。
到了家,大人还要去土地堂祭拜土地神,一个大筛子里装上了年夜饭里最好吃的几碗鸡鸭鱼肉,盛上一碗热腾腾的饭,带上一瓶糯米酒,在土地堂,给十三个土地神一一烧香烧纸,敬酒。千叮咛,万嘱咐,祈求土地神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家道兴旺发达。来到家里,还要敬堂屋里的祖先、大门神、灶神和牛栏、羊栏、猪栏的门神。
孩子们跟着大人跑了一整天,早已是饥肠辘辘了,流起口水,或呼喊着“阿爹阿娘,我们饿饭了”,或发闷气低声嘟囔着:“我们要吃年夜饭!”大人听了哈哈大笑,赶紧把爆竹搬到堂屋的大门外,点响了竹竿上的爆竹,欢快的爆竹声接连不断,一声声应在对门山上,又反弹回来,老人小孩乐歪了嘴,笑弯了腰!这时,在家里炒菜的“大厨师”早把菜都一一备好了!
大方桌上,一桌满满的菜,荤的、素的、酸的、辣的,或煮、或蒸、或烤,酒菜的香飘满了整个屋子,孩子们急急忙忙洗了脸和手,老人和小孩的碗里每人都有一个香香的鸡腿!一家人喝着自己家里打粑粑那天酿的糯米酒,老老小小撞起了酒杯。古话说得好:“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狗窝。”“叫花子都有一个团圆年!”大家吃着、乐着。细嚼慢咽的阿公阿婆磨着嘴里的美味佳肴,动情地讲述着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老人发完言,大家给阿公阿婆恭恭敬敬祝福一番,就可以畅所欲言了。
吃完了年夜饭,小孩们就围座在火塘旁,嗑着花生葵花籽守三十夜。后来,乡下有了电视,人们就围着电视看春晚,精神十足地等待凌晨的钟声敲响!眼看要转钟了,提前两分钟,打开堂屋的几扇大门迎新春,人们把鞭炮系在长长的竹棍上,“噼里啪啦”一放,就抢到年了,然后放心地去睡。
最快乐的是拜年。我记得,过年那几天,乡下人最看重、最忙活的是“请吃”和“拜年”。哥兄老弟之间、隔壁邻居之间、亲戚朋友之间相互请吃,早餐吃我家、中餐吃你家、晚餐吃他家,从早到晚轮流做东。被请吃的不空手应吃,总会带上些糍粑、酒糖一类的食品,你来我往,自然成了相互之间的拜年。拜年中,人们最讲究的是晚辈给前辈拜,儿女给父母年、女婿给岳父岳母拜年、外甥给舅舅拜年,外孙给外公外婆拜年,那些嫁出去的嫁过来的女人们,一年到头忙忙活活,只有在拜年的时候回到娘家好好给父母尽尽孝,静下心来和哥兄姊妹坐一坐。女人一嫁出去就各在一方,平时各忙各的,好像忙了一年,彼此都不太了解,过年这几天才开始好好地认识一下似的,总有说不完的知心话,叙不尽的温温真情。
过去乡下过年,虽然没有现在过年丰富,更没有现在的那份奢侈。在人们的印象中好像很穷,但彼此之间却有着一种割舍不断的亲情,不只是停留在嘴巴上的问候,而是实实在在的关怀和牵挂。就在浓浓的年味中,父辈们给我们传递了“怎样尊老爱幼?”,“烧火要空心、做人要诚心”,“钱在湖南湖北,不苦不得”……等为人做人的美德。
留恋小时候过年,就是留恋那浓浓的年味、那浓浓的亲情、那浓浓的乡情、那浓浓的乡愁。我想,撇开喧嚣,回归平淡,无论到哪里,无论走多远,无论从事什么工作,不怕岁月流逝,那份亲情乡情永远在心上。
来源:
作者:饶兴军
编辑:redcloud
本文链接:http://wap.cbnews.gov.cn/content/2017/08/03/9464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