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城步苗族自治县丹口镇下团苗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调查与思考
2017-05-17 14:34:43 字号:

  在湘、桂、黔三省交界的湘西南边陲城步苗族自治县,有一个神奇的苗寨。这里民风淳朴,苗族风情浓郁,苗族文化底蕴深厚。这个苗寨同时拥有国家级非遗“城步龙舞”的典型代表项目城步吊龙舞、湖南省级非遗“苗乡油茶”、邵阳市级非遗“木叶吹歌”三个非遗项目,成为远近闻名的非遗村。一个小小的苗寨同时拥有国家、省、市三级三个非遗项目,在城步苗族自治县是独一无二,在邵阳市是绝无仅有,在湖南省乃至全中国恐怕也不多见。这个苗寨名叫下团苗寨,现在改名为下团居委会。

  一、 下团苗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现状调查

  下团苗寨是丹口镇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是镇政府所在地,处在城步县城西南,距县城10公里,距两江峡谷国家森林公园8公里,有城丹公路与县城相连。全村共有5个村民小组136户766人,其中95%是苗族。在下团苗寨,几乎人人都有绝活,个个热爱非遗。全村的男女老幼个个都爱舞吊龙,全村的妇女同胞人人都会打油茶。即使是外地嫁来的小媳妇,生活一段时间后,也要学会打油茶。唯有木叶吹歌,虽自古流传,但受现代音乐、电视等现代文明的影响,已面临失传的危险,目前只有杨光清及其徒弟们会吹。

  (一) 、下团苗寨市级非遗“木叶吹歌”传承现状

  木叶是人类发展史上第一种乐器,也是最古老最原始的乐器,木叶吹歌是最古老最原生态的音乐演奏方式。木叶吹歌历史悠久,取材方便,是古苗人最先在劳动和生活中的发明创造。木叶吹歌是最原始最古老的民族音乐文化。

  杨光清是丹口镇下团村一组村民,1949年10月生,苗族,他从小就受山歌和木叶吹歌的熏陶感染,七岁就会唱山歌,十四岁开始跟随父亲学吹木叶,后来又跟师傅于满凤学吹木叶。为了学会木叶吹歌,他没少下功夫,夏炼三伏,冬炼三九,曾躺在杨梅树下两天两夜,认真领悟木叶吹歌的诀窍,吹掉了几萝筐树叶,终于能吹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在城步苗乡,唱山歌、吹木叶好似孪生兄弟,吹木叶的人必会唱山歌,但会唱山歌的人却不一定会吹木叶。一年四季,摘什么叶子好吹,他都做了潜心研究。他把木叶吹歌当成其生活的一部分,皇天不负有心人,终于有了成就。而今的他早已吹得出神入化,小小一片树叶,到了他的嘴里就能吹出千变万化的歌声。他多次参加了城步苗族自治县县庆活动、“六月六”山歌节、湘桂大桂林原生态民族风情节演出,也多次赴省内外演出,得到各级领导和现场观众的一致好评,中央电视台、湖南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多次对他进行采访报道,并由此获得“江南一叶”的美誉。

  杨光清和妻子一起创办了城步苗乡第一家富有苗族特色的新铺里农家乐,“唱山歌,吹木叶,喝油茶,品苗俗,欣赏苗家特色美食”成为新铺里的经营特色。新铺里农家乐成为城步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和展示的重要基地。

  (二) 、下团苗寨省级非遗“苗乡油茶”传承现状

  城步苗族自治县地处五岭山脉与雪峰山脉的交汇之处,山多田少,长期以来,当地群众无法解决温饱问题,为了躲避战争和统治阶级的压迫,城步古代的少数民族先民们只能隐居在大山深处。由于境内山高林密,沟壑纵横,河川密布,瘴气迷漫,蝇虫肆掠,疫病蔓延,苗民的生存和生命受到极大挑战。聪明智慧的苗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与自然抗争中逐渐摸索到了茶叶具有祛除寒瘴、伤湿、疫病的独特功效。在饮用茶叶汤汁的过程中并加以杂粮、油盐、姜蒜等辅料充饥,逐步发展演变为苗乡先民喜爱的油茶,并广泛用于招待客人和节庆礼仪等重要场合,从而形成了吃油茶的饮食习俗。

  刘仁秀是丹口镇下团村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妇女,自幼跟随爷爷奶奶和父母上高山深林采集茶叶,并得到了言传身教,熟练掌握了打油茶的技术要领。十八岁嫁到本地杨家,公公婆婆待如亲女,又学得许多打油茶、熬茶汤的技巧,更加全面的继承了先祖遗留下来打油茶的习俗和熬制茶汤的要领技术。在此基础上加上自己的创新和改进,她熬制的茶汤既秉承了传统油茶制作工艺,口味更加适合现代生活的需求。她炒制的茶料酥脆油亮,她打的茶汤色泽金黄,清香四溢,数里之外就能闻到油茶的香味。2007年,她和从县文化局副局长职位上退休的丈夫杨光清一起,在自家办起了全县第一家农家乐---新铺里农家乐,每年要接待县内外游客数万人次。很多县内外领导、游客及外国友人都慕名而来,到她新铺里农家乐吃苗乡油茶、品苗家美食、赏苗族风情。2009年6月她还到邵阳市参加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专家和观众都称赞她打的苗乡油茶风味独特,很有苗族饮食文化的代表性,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颗撒落在民间的珍珠。2012年,刘仁秀被认定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乡油茶”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刘仁秀经常组织本村的妇女同胞传授打油茶的技艺,甚至对外地来的游客也毫无保留地传授苗乡油茶的制作技巧。而今的下团苗寨妇女是人人都会打油茶,外地来的游客个个都夸刘仁秀的油茶打得好。

  (三) 、下团苗寨国家级非遗城步龙舞代表性项目丹口镇下团吊龙舞传承现状

  城步苗族人民自古崇尚龙舞文化,把龙作为苗族的图腾之一,把“龙神”崇拜为万物之灵,认为有“龙神”庇护会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村寨平安。苗族的先民把“龙神”尊崇为有呼风唤雨、主宰水陆生灵的神圣,至今已有四千八百年的历史。城步龙舞从最初的祈福镶灾、祭祀龙王的祭祀仪式,逐步发展成今天的龙舞文化。城步苗族每逢春节喜庆都由村寨组织舞龙活动,以龙舞迎神消灾,驱邪恶而祈平安。这是苗族人民长期在科学不发达的自然条件下一种对“五谷丰登”、“村寨平安”的期盼,寄托于龙给予“风调雨顺”的精神安慰。千百年来,城步苗乡的五峒四十八寨都舞龙灯,并以东、南、西、北、中五方区分龙灯的颜色和表演形式。东方村寨(白毛坪乡、兰蓉乡一带)以舞草龙(又称木龙)为主,用草木叶扎制,颜色为青色;南方村寨(汀坪乡、五团镇一带)以舞高杆龙(又称火龙)为主,颜色为红色;西方村寨(丹口镇、长安营乡一带)以舞吊龙(又称金龙)为主,颜色为蓝色;北方村寨(威溪乡一带)以舞蛇龙(又称水龙)为主,颜色为绿色;中央村寨(西岩镇、茅坪镇、儒林镇一带)以舞滚龙、爬龙(又称地龙、土龙)为主,颜色一般为黄色。若时逢盛大喜庆或连年丰收等节日,也有一方村寨同舞“五龙呈祥”的,但同样必须按村寨的五方五色而定,表演壮观,异彩纷呈。纵观城步苗族人民舞龙艺术,其中尤其以丹口镇下团村吊龙最有文化艺术特色。下团吊龙舞文化传承了千百年,在启龙、开光、点睛、接龙、舞龙、送龙、封龙的过程中,有一套完整的古傩文化程序,渗透了苗族先民的巫教、梅山教等传统文化,可以说舞龙是苗傩文化的综合艺术。从吊龙舞过程中可领略古代苗族先民的精神信仰和生活习性,也可从吊龙舞追塑民族文化的发展过程。2009年以下团村吊龙为代表的城步龙舞入围湖南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拓展名录。

  丁志凡是下团村吊龙舞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男,苗族。1937年11月出生于城步苗族自治县丹口镇下团村第四组,现在家务农。因为祖辈都是吊龙传人,所以受到家庭的影响,从小酷爱看舞吊龙。十二岁开始跟随父亲和兄长到处舞吊龙,对吊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十七岁正式和父亲学习舞吊龙,很快掌握了整套舞龙技术,成为了当时村里年轻一辈的舞龙能手。二十岁时,由于父亲年事已高,于是把舞吊龙时所有祭祀程序传授于他。丁志凡勤奋好学,很快掌握了一系列舞龙的程序,成为了村里当时最年轻的舞龙师傅。

  1996年丁志凡和大徒弟兰立校(现为吊龙省级非遗传承人)组建了“下团苗乡飞龙队”,并自筹资金扎制了男女两条吊龙。逢年过节到处表演,以扩大下团村吊龙的影响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成为城步苗族自治县一张响当当的文化名片。丹口镇下团吊龙,历史悠久,祖传遗风。以苗族扎龙老艺人丁志凡为代表的一代舞龙传人,他们无论从取材、扎制、造型、舞蹈、音乐等方面都很具有民族特色,既通俗又高雅,紧凑而大方,功底深厚,风格独特。整个龙舞表演过程,让观摩者赞不绝口,给人以观赏性和启发性,寓意深刻,让人留连忘返,实在是一朵独特的民族文化艺术奇葩!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近几十年来伴随着改革开放和民族文化发展、壮大的步伐,她已走出了城步苗乡,走出了湖南,走向全国,以崭新的面貌呈向全世界。

  丹口镇下团吊龙于2002年10月代表邵阳市参加了湖南省第五届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获得表演特等奖;2003年2月代表邵阳市参加湖南省首届龙狮舞精英赛,获扎制一等奖和表演二等奖;2006年参加城步苗族自治县五十大庆,荣获最佳表演奖,10月由中央电视台摄制组编录入苗族文艺剧目“天下城步”,在中央电视台十一频道连续播放一周;2007年5月获“珠江啤酒杯”邵阳市首届龙狮文化艺术节(舞龙)一等奖;2008年参加广西桂林永福县“全国福寿节”广场文艺表演,获最佳表演奖;2009年参加邵阳市首届艺术节获得“优秀奖”; 2010年春节,参加县“巨龙杯”新春龙灯会获一等奖,5月参加“中国汨罗国际龙舟节”表演,9月代表湖南参加上海世博会湖南馆非遗项目展演,将城步苗乡优秀而古老的龙舞文化推向全世界;11月参加湖南省第七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郴州演出,获得“金奖”;2011年参加全国“第十届山花奖·舞龙大赛”获舞龙大赛“金奖”,同年9月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演出,获得金奖;2014年7月上海大世界吉尼斯工作人员在城步苗族自治县观看了丹口镇下团村吊龙精彩表演,对吊龙长度进行测量,最后为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颁发了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中国之最”认证牌,标志着城步吊龙成功入选大世界吉尼斯之最,被确认为中国最长的吊龙。2016年3月,城步丹口镇下团女子吊龙队荣获“邵阳市三八红旗集体”称号。

  二、下团苗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成功经验

  为什么一个偏远落后的下团苗寨能把非遗传承得这么有声有色?不仅走出了城步、走出了邵阳、走出了湖南,还代表湖南省参加了上海世博会非遗展演,创造了上海大世界吉尼斯记录之最!带着这个疑问,笔者多次深入下团苗寨,现场感受文化氛围,现场采访下团群众,拜访丁志凡、兰立校、杨光清夫妇等非遗传承人。笔者认为,下团非遗活态传承的成功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1、下团苗寨非遗具有悠久的历史基础。城步的龙舞文化、油茶习俗、木叶吹歌、山歌文化已经流传了几千年了,这些文化因子已经深深地根植在下团人的血脉里、骨髓里,传承了几千年。这些根植在骨髓里的东西是不可能轻易丢弃的。同时,下团苗寨保留了大量的传统习俗和传统文化,比如,保留了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小年、除夕、春节、元宵等传统节庆,保留有邻里之间相互请油茶的习俗,保留有唱山歌、吹木叶的习俗。这些传统习俗和传统文化成为非遗赖以生存的土壤,为非遗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原生态的生存环境。

  2、下团苗寨非遗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每次活动群众都积极报名参加,人人都以能够加入吊龙表演队为荣,即使因为名额限制,不能参加舞龙队,也要大力支持舞龙队的工作。笔者曾经参加过该村主办的一次吊龙舞培训,就发现有群众自愿赞助矿泉水,他说“您们搞吊龙舞培训,我每天赞助两箱矿泉水,培训几天,我就赞助几天”。由此可见下团普通群众对吊龙非遗的挚爱。普通群众的积极参与、普通群众对非遗的挚爱是非遗有效传承的强大基础。

  3、下团苗寨有一批执着的非遗传承带头人。俗话说“千军只看齐头动”,每一件事情、每一项活动都要有好的带头人。下团苗寨就有杨光清夫妇、丁志凡、兰立校等一大群非遗传承带头人,他们不仅仅自己主动致力于苗族文化的发掘、整理、传播和弘扬,还积极收徒传授非遗文化,主动对外宣传展示城步苗族的传统文化。如今的下团苗寨已经成为城步对外展示苗族文化的重要基地。

  4、下团苗寨非遗传承得益于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非遗的发掘、整理、传播和弘扬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团苗寨非遗传承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同样是各级政府、各个相关部门大力支持的结果。政府不仅从财政上进行扶持,积极申报国家、省、市、县级非遗项目,争取国家各级政府的支持,各个相关部门还经常组织下团苗寨参加省内外各种节庆活动、各种比赛活动,为下团苗寨的非遗项目走出城步、走出邵阳、走出湖南、走向世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5、下团苗寨非遗活态传承的成功得益于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苗乡油茶原来只是苗乡群众的传统饮食习俗,木叶吹歌也只是一种自娱自乐的娱乐方式,而今创新为宣传苗族文化的传统美食和传统文化的重要节目。下团吊龙从原来的短把龙创新成吊龙,从用原始的蜡烛照明到用电瓶灯泡照明,再到用充电电池LED灯照明,从原来的一条吊龙发展成现在的男女两条吊龙,吊龙舞的表演形式、表演技巧也在不断地改进与提高,每一次变革都凝聚了下团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这种智慧与创造力不仅仅来源于非遗传承人,同时更多地来源于所有的下团苗寨群众,正是普通群众与非遗传承人共同的努力,共同的创新,创造了下团非遗的辉煌。

  6、下团苗寨非遗活态传承取得的成功给下团苗寨群众带来了自尊、自信和自豪,促进了下团苗寨非遗活态传承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下团苗寨非遗传承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三、当前下团苗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存在的困难

  下团苗寨非遗传承也并非是一帆风顺的。也存在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困难。特别是在当前特殊的市场经济社会转型时期,有很多的矛盾和困难是难以回避、难以解决的。笔者分析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的困难和矛盾:

  1、年轻人为了生存发展外出打工与传承非遗的矛盾。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外出打工成为贫困地区年轻人的主要就业方式。年轻人的外出给非遗传承带来了失传的危机,许多的传统文化没人学习,没人传承。下团苗寨同样面临这种困难。

  2、发展经济与传承非遗的矛盾。以吊龙队为例,吊龙队的队员全部都是每个家庭的顶梁柱,是每个家庭的主力军,是家庭经济的主要抓手。他们参加吊龙舞表演就失去出外赚钱的机会,而他们又担负起全家老少养家糊口的重任。同样要生活,要生存,如果舞龙连基本的生活保障都不能解决,他们肯定也只能舍弃他们深深热爱的吊龙舞,而走向谋生之路。正是因为经济条件的制约,现在吊龙队的人员名额因经费原因必须严格控制,使许多热爱吊龙舞的人不能加入吊龙舞队伍来,极大地限制了吊龙舞的发展。

  3、现代文明对非遗传承的冲击造成的非遗传承困难。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也越来越大。有线电视、网络、手机、微信、游戏等各种现代工具和现代文化不断挤压传统文化的地盘,使传统文化的吸引力不断退化,特别是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不断减少。

  4、现行非遗传承体制机制对非遗传承的制约。现行的非遗传承体制机制对非遗项目保护传承的扶持力度太少,几乎起不到有效保护传承的作用。当前的非遗保护还只停留在国家和省级层面,市县级非遗完全得不到政府财政资金的扶持,而国家级、省级非遗的扶持力度也很低,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一年的扶持资金才一万元,连最低的劳动生活保障都达不到。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成为一种廉价的劳动,得不到政府和全社会的广泛认可。

  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几点建议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植被和灵魂根脉,是各族人民长期以来创造积累的重要的精神财富,它不仅是民族自我认定的历史凭证,也是民族得以延续并满怀信心走向未来的根基,是我们民族发展的智慧与力量的源泉。因此,我们必须正面非特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艰难,积极主动地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搞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1、下团村是城步县非遗项目的集中展示区,为确保城步非遗项目能够顺利实现传承与发展,建议县文化部门将下团村向国家、省市申报为非遗生态保护区;

  2、下团村具有丰富的苗族文化和浓郁的民族特色,为促进非遗传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下团村及城步非遗知名度,建议将下团村申报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3、建议国家加大对非盈利性公益性非遗项目传承的扶持力度。非遗项目根据其性质,可分类为盈利性非遗和非盈利性非遗。对盈利性非遗,国家帮助其加大宣传力度,扩大非遗知名度和影响力,从而促进非遗传承。对于非盈利性非遗项目,根据非遗项目的层级,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建议按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非遗项目每年安排非遗传承工作经费50、30、20、10万元,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按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每年安排5、3、2、1万元劳务报酬。非遗传承工作经费只能用于非遗项目的传承活动,当年经费结余流转下年继续使用,不得挪作它用。连续两年不开展非遗传承活动的项目,国家取消并收回财政扶持资金。非遗财政扶持资金统一由国家财政负责安排,确保贫困地区能够全面实施。

  4、积极开展非遗传承展示活动,加大非遗宣传力度,展现非遗魅力,增强广大群众对非遗的认知度,增强非遗传承人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加大非遗传承项目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加大非遗项目对全社会的影响力。

  5、积极推动非遗传承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建立非遗传承人退休制度和非遗传承人储备制度。根据目前我国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年龄普遍偏高的现状,建议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退休年龄在65岁左右,身体状况较差的可以申请提前退休,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退休前要确保培养好接班人,非遗项目新一代代表性传承人由原传承人推荐,经相应层级的政府非遗管理部门考核认定。实现新一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年轻化,保证非遗传承后继有人。非遗传承人退休后,国家要继续保障原传承人的生活待遇,发放退休工资,退休后的非遗传承人有继续尽力传承非遗的义务。

  作者简介:刘学用系湖南省苗学学会会员、城步苗族自治县苗学学会会员,主要以苗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苗族文化等方面为主要研究方向,代表作有《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与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经济社会发展之比较研究》、《全国苗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之比较研究》、《以苗族文化推动城步创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等,其中,《全国苗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之比较研究》荣获2015年度湖南省社科院论文评选一等奖。联系电话:13873943156

  陈芳系湖南省苗学学会会员、城步苗族自治县苗学学会会员,县文化馆非遗专干,主要以城步苗族文化、传统习俗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非遗,主要代表作有《国家级非遗---城步苗族龙舞》、《湖南省级非遗---城步苗族油茶习俗》等,论文《“苗乡油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起源、传承、保护与发展浅探》、《浅谈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荣获湖南省苗学学会论文评选优秀奖。联系电话:13786990608

 

  

 

  投稿邮箱:红网城步分站 chengbutongxun@163.com 群号:361945576

  【责编:刘令 手机:13786919911】

来源:

作者:刘学用 陈芳

编辑:redcloud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