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歌舞人生的审美结晶
——江冠齐先生作品集《艺术情缘》代序
2015-07-09 08:06:17 字号:

  江冠齐先生的《艺术情缘》,是一部旨在引领人们尚真、崇善、求美,提振精气神的音乐、舞蹈、曲艺等作品集。其字里行间,洋溢着艺术家做人的正气、为文的地气、立言的底气与骨气。江先生多次在长途电话中嘱我为之作序,然我深感自己力所不逮,岂敢妄为。自9月8日接到音乐家杨明国先生转来其书稿,反复拜读后,我日夜踯躅,百回揣摩,在委实受益靡涯之时,才答应江先生以读后感充序。感言拟分三层次阐述:其一,简要回顾江先生自幼至今近花甲之年与艺术结缘的审美历程;其二,重点就其音乐、舞蹈艺术的审美创造以蠡测海地试作评析;其三,对江先生歌舞人生的审美追求谈点管窥之见。

  江冠齐先生在童年时代,他听奶奶说:“我们祖辈几代人都喜欢唱戏。”小冠齐亦在10岁那年登台,在小戏《一个破碗》中成功扮演了剧中“小孙子”。1969年冬,参加县农村业余文艺会演,他的独舞《草原上红卫兵见到了毛主席》,荣获一等奖。1970年冬,他被推荐到县文艺学习班培训,在县专业剧团老师与当时下放在城乡的省歌舞团、省京剧团的专家精心辅导下,他分别在舞剧《白毛女》与京剧《智取威虎山》选段中,成功地扮演了王大春与李勇奇。回到家里后,在村业余文艺宣传队中从一名“小演员”逐步成为了“大导演”。1975年夏,他被村里一致推荐,并得到乡政府(当时为公社)同意,保送到武冈师范读书。他不仅是班文娱委员,而且当上了校学生会文娱部副部长。特别是在音乐方面,得到了高级讲师谭淑芳的指导,在声、器乐方面均有长足进步,不仅学会了弹钢琴,而且拉弦、吹管乐器如二胡、小号等,一般性的演奏他都能胜任。特别是还学会了写歌词、创作短小的乐曲。1977年中师毕业后,他委实与文化艺术有缘,组织上安排他去县文化馆工作。一干就是15年。他每次下乡辅导,肩背一部手风琴、手提一把二胡、袋装一套竹笛,每到一处,都会为业余文艺宣传队员们传授表演知识与有关乐器演奏技能技巧。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和尊敬。在民间歌谣、民间故事、民间谚语、民间舞蹈、民间音乐这“五大集成”工程中,他忠于职守,认真负责地选送了县内一大批较有代表性、艺术性、科学性的有关历史资料,不少已列入国家、省、市资料卷中公开发表或珍藏保存。他从一名普通的群文辅导专干到担任副、正馆长职务。1992年,组织上将他调任县文化局副局长,1998年又升任为局长,并被县委任命为局党组书记。他既是领导又是编创人员,创作演唱了大量的舞蹈与音乐作品。他在县文化局工作17年后,又被调到县委宣传部(退二线)任职。在32年的文化工作中,取得了不少成绩亦赢得了不少荣誉。他既是中国舞蹈家协会民族民间舞蹈研究会会员,又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湖南分会会员,既是中国傩戏学会会员,又是湖南省苗学会会员,还是邵阳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县音乐舞蹈家协会主席,等等。

  正因为江冠齐先生与艺术有缘,他始终将创作视为文艺工作者服务人民书写时代的历史使命,而且,他一直以来认为只有作品才能立身,“才讲得话起”。因此,他对创作爱得真、学得精、钻得深,坚守自信,精神专注,他以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情怀,既直面现实生活,又超越现实生活,特别是在舞蹈、音乐、曲艺、戏剧等领域操持得风生水起。用长期与他合作的伙伴、城步土生土长的苗族音乐家杨明国话说:“江冠齐创作表现手法点子多,解决艺术难题办法多,创作的生活源头多,原生态的创新素材多,所以他的创作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常常是轻车熟路,事半功倍。”

  比如,1992年12月,他编导并担任主演的苗族双人舞《吹火塘》,代表邵阳市参加湖南省“万贯杯”歌舞大赛,荣获创作与演出二等奖;他编导的舞蹈《挤油尖》、作曲的舞蹈《出嫁浴》、编导并作词的舞蹈《红军哥》、作曲并编导的舞蹈《欢歌笑语迎佳节》、作词的男女声对唱《一心要嫁种田郎》、作词作曲的舞蹈《拧糍粑》、编导并作词的舞蹈《舂米情》等等一系列作品,均受到社会各界好评并获奖。特别是《挤油尖》,被拍成专题艺术片,在中央电视台连续热播后,反响强烈,艺术感染力影响深远。1999年8月,《挤油尖》在西藏拉萨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演出,荣获表演项目一等奖,为湖南代表团争了光。

  江冠齐先生创编的舞蹈节目,我认为他十分注重于审美精神的升华。他编导的舞蹈作品,绝大多数以城步苗族民间舞的因子为素材,在十分敬畏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孕育出超越生活且具有当代人审美情趣的舞蹈语汇,予以艺心诗意地精彩表达。而且,大多数以群舞形式呈现。间或亦有独舞双人舞。对于民间群舞,我认为他特别注重于服从强化社会凝聚力的需要,虽然不求整齐划一而求变化有致,但冲破个体桎梏,上升到整体化造境的意象水平,且不断拓展,创造出复杂多义的厚重内蕴。其律动、造型与构图,力求在突出“真”的基础上,整体而生动形象地呈现出或阳刚或柔婉或崇高之美,所有舞者的气质、情愫、韵致,统一于情感诗化的时空逻辑规范的特质中。特别是在其动作的组合上,艺术风格得以直接体现,其风格,无不彰显出崇高之美、真善之美,与其独特的人文意蕴。比如,他编导的《挤油尖》,其选材新颖、独特,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群舞的集体形象鲜活且集中,凝炼而典型,重点突出“挤”,充分体现出“挤”的动作艺术而规范,整个舞蹈的画面美观而大方。又如他编导兼作词作曲的《欢歌笑语迎佳节》等群舞,均具有如此审美特征与审美精神。在群舞中偶尔穿插最能表现个性化与艺术感染力量的独舞,比如,他编导作曲的《红军哥》等,即便是疾速的蹦子转、舒展的拉腿翻腾、燕翔般的斜旋……都能充分地展示出其精神气质,直接地抒发胸中激情。

  江冠齐先生创作的舞蹈音乐,在我看来,其素材均蕴含有民族民间音乐因子,时代特征、民族传统与当代意识有机融合,浑然天成。就其舞蹈音乐的特质而言,可谓是“听得见”的舞蹈,不仅“包含了并决定着舞蹈的结构、特征与气质”(前苏联舞剧编导扎哈洛夫语),而且,可使舞蹈语汇更准确、更简炼、更集中,可使舞蹈形象更生动、更鲜活、更典型,更富有艺术感染力。像他作曲的舞蹈《欢歌笑语迎佳节》音乐,包括器乐、声乐两个方面,助推舞蹈动作的语言性与情绪性的发展与深入,特别是对舞蹈的抒情性与交响性,均能由其音乐的旋律、节奏充分艺术地体现出来,——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倘若江先生的舞蹈音乐,能在其旋法上更讲究些,同时,像《出嫁浴》这样较大的舞蹈,在情绪变化的色彩上,音乐如能运用调性调式对比,艺术效果定会更理想些。

  歌曲系综合艺术,其组成部分中的音乐文学(歌词)是其灵魂。江冠齐先生深谙此道,他致力于以文学形象规范音乐,让音乐在文学的意蕴中体现出更完整的艺术美感。因此,他在歌词创作上十分注意其可听性与可唱性,讲究于词曲结合的和谐性,着眼于音乐腾飞的时空性,尊重于音乐发展的规律性,看重于音乐形象的可感性。而且,我认为他的歌词创作,善于触摸历史文脉,在体味现实生活质感表述过程中,始终注意以人文之思的时代精神观照现实、引领现实。同时,我认为他善于以口语入词而给人的心灵世界留下质朴的情感。他曾说过:“口语入词,我认为这种手法直接,能让人感觉到清新、朴实、真纯,是实实在在来自生活的直抒胸臆的东西,具有对事理的倾诉性、渲泄性与平实性的审美特性。当然,一些明显缺失文质美、含蓄美、隽永美的口语,还得慎用。”他作词的男女声对唱《一心要嫁种田郎》(佘刚林作曲),是一首较优秀的作品,其歌词“郎爱妹来妹爱郎,好似金鸡爱凤凰;妹吃称砣铁了心,死活要嫁种田郎”。像这样比喻贴切、生动,情意与理趣浑然一体的口语入词之乐,凸显出歌词的抒情性是其最本质的特性,可谓江冠齐先生用活了“诗庄词媚”分野的审美特征。

  江冠齐先生曾在其创作札记中写道:“古人曾说:‘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弥合不同价值观念的冲突,使之和平共处,中国文化亦应在世界多元文化环境中有所作为。作为一个多年工作在基层的文化艺术工作者,应脚踏实地,以自己的专业知识与创新精神,紧扣时代脉动,与人民同心司德,关注现实,超越现实,在精神文化的高原上,用自己更多更好的作品构建艺术的巅峰,以登高望远的大无畏的气度,迎来社会主义文艺大发展大繁荣的又一个春天!”

  为此,他的《艺术情缘》这部作品集,其审美精神在于让现实生活注入引领一个时代风气与风貌之灵魂,他力求身心与情感交融,让观众与读者通过作品能真正感悟精彩人生,塑造美好心灵,能给人以启迪,促人警醒,催人奋进,传递正能量,助力中国梦。在我看来,江冠齐先生在艺术创作实践中坚守如下三个审美追求:

  其一,心中有人民,服务获灵感。江冠齐先生曾在创作札记中写道:“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只有心中有人民,创作才可能真正接‘地气’、吸‘土气’,作品方能有骨气、有底气。”并说:“如果不是我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中,就得不到创作灵感。比如《赶场归来哈哈嘻》、《红军哥》等等这样的舞蹈作品,就是得益于人民群众生活的艺术原形;曲艺小品如方言顺口溜《这样的老伴值得夸》、接口戏《同走致富路》、方言小品《盼“香火”》、女声方言小演唱《甘当人民的勤务员》、三句半《改革开放喜心怀》等等,这些都是人民群众的心灵呼声,只有为人民服好务才能开时代先声。”

  信仰是灵魂。人无信仰,生不如死。中国共产党人是最讲信仰的,信仰就是为人民服务,就是为人民谋幸福。江冠齐先生曾深有体会地说:“只有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心,坚持为人民服务的这个文艺的根本方向,才能书写实现中国梦的壮丽篇章。”

  其二,扎根于“本来”,创新路子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命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江冠齐先生深有体会地说:“我们文艺创作必须扎根于‘本来’,才能放眼于‘未来’,只有立足传统创新,才可能视野开阔路子宽。”在我看来,倘若他不是礼敬自豪地对待民族民间音乐与民间舞蹈,舞蹈《出嫁浴》音乐的旋法,绝不可有如此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舞蹈《舂米情》的肢体语言,亦不可能让长达8分钟的双人舞,阿哥、阿妹各人的动作律动与造型,如此富有艺术个性,且与时空如此贴切,如此蕴含有超越了“现实化”的美感。正如江冠齐先生在《<挤油尖>创作之感》一文中所说的:“必须到生活中去寻找艺术源泉,到民间去挖掘艺术题材,提炼素材”。“动作既是生活化动作又是舞蹈动作,……给观众以身临其境之感。”《艺术情缘》中“民族风情”与“民间歌谣”的搜集、整理与编写,是他致力于让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焕发生机;特别是在他的《浅谈城步民间歌谣》一文中,热情洋溢地盛赞民间歌谣:“民歌的确像一面镜子,能反映出时代环境和劳动人民的生活。读一首优秀民歌,比读一本历史书还真实感人。”足见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本来”有着强烈的敬畏感,正因为如此,他的艺术创作有滚滚的源头活水;作品创新,他既因袭传统又当随时代,既能触摸“本来”的质感,又有着“未来”新鲜奇特的理念。因此,《艺术情缘》中不少作品让人感受到有一种突破与超越的原动力。

  其三,引领真善美,拨正价值观。江冠齐先生曾在创作札记中写道:“作品是作者胸怀、智力、情感、人格的艺术化呈现。文艺工作者是人类灵魂工程师,是真善美的引领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者。”他言行一致,勇于担当起以文艺作品化育美德的历史文化重任。他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艺工作者创新的动力,文化姓“文”不姓“钱”,文艺作品应以其独特的审美价值追求,引领人们尚真、崇善、求美,让人可以看到时代生活的脉动,社会风貌的缩影、人民命运的变迁,从中获得思想的启迪与灵魂的洗礼。从江冠齐先生这部《艺术情缘》作品集中可以感觉到,他在努力坚守独创性,坚守艺术理想,弘扬中国精神,决心以艰辛的艺术实践传递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引导人们发现自然之美、生活之美、心灵之美。江冠齐先生曾在电话中对我说:“工作在基层的艺术家与业余文艺作者,要不断提高文化修养,不断增强文化自信,致力于使自己的作品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致力于以自己高尚的职业操守,使美质兼备的舞蹈、音乐、曲艺、戏剧等作品,在提升审美精神的前提下,传统根脉与当代审美理念臻于精神共通与情感共振。”

  概言之,江冠齐先生的人格操守与歌舞人生的审美追求,在于心怀人民\扎根人民,担当时代重任;在于抱诚守真、积德扬善,以真情真爱、善行善举,让艺术融人、融情、融心。为此,他致力于让广大读者能从作品集《艺术情缘》的字里行间,愉快地感受与体味到社会生活之美,有益于世道人生的崇高之美!臻于润物无声,提振精气神。

  2014年10月8日于长沙

  (尹晓星:国家一级作曲,终身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任湖南省音乐家协会名誉副主席,湖南省音乐评论委员会会长,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常务理事、《音乐教育与创作》主编等。)

来源:

作者:尹晓星

编辑:redcloud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